文/袁帆
何懋勋烈士(1917—1938)
何懋勋(1917-1938),又名何方,江苏扬州人,出身书香世家,1935年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系。1937年7月,抗战军兴,何懋勋投笔从戎,勇敢走上抗日前线,最终在战斗中以身殉国,成为中国抗战中牺牲的无数英烈之一。
一、充满爱国情怀的南开优秀学子
何懋勋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曾获罗氏“农业经济奖学金”,还曾在全校英语演讲比赛中独占鳌头,获得张伯苓校长赠送的银盾一座。
何懋勋的文学功底厚实,写作能力很强。14岁就开始向刊物投稿,在南开大学曾组织“白云诗社”,在南开校刊上先后发表《黄河上的纤夫》《喜讯》等诗作。
学生时代的何懋勋不仅学业好,而且思想进步,具有爱国情怀。他曾参加校内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以及“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展开剩余92%他在1936年创作的《喜讯》是一首抗战题材作品,歌颂中国军队在长城抗战中取得“百灵庙大捷”,他写道: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太阳方探出一张红脸;
(让懒惰的人们尽自在酣睡吧),
林中的乌鸦已翻飞漫天。
这个国度里出了件什么事?
听呀!欢歌充满了四野!
在每一处都市,乡村,森林,草原,
处处沸腾着狂热的欢喧。
卖报的童子军高举着手中的报,
且跑且叫,流露出一串孩童的欣喜;
“看呀!中国军队占领百灵庙!”
这喜讯传遍了每一条街巷,每一家门前。
在工厂里,工人们放下了手中的物件,
在田野边,农夫们抛下了锄镰;
在室内,在室外,在街头巷尾,
荡漾着千万张笑脸。
这国度里出了件什么事?
欢声充满了四野!
看呀!他们掏出了一颗鲜红的心,
在祈祷那前方的勇士们的康健。
何懋勋的诗文《喜讯》(1936年)
在近90年后,这首诗歌让一个历史事件鲜活起来,我们也从中感受到天津民众欢庆抗战胜利的热烈场面,感受到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由此可知,他后来的英勇事迹绝非一时所为,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
二、为抗战牺牲的联大第一位烈士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南开与北大、清华合组“长沙临时大学”(后为:西南联合大学),他也随校赴湘就学,并继续参加抗战宣传活动。一个学期后,他和很多临大学子一样,放弃学业,选择直接参加抗日救亡斗争,走上投笔杀敌之路。1938年3月,由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何懋勋奔赴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并成为“青年抗日挺进大队”参谋长。
何懋勋牺牲地示意图
1938年8月28日,何懋勋率领武装宣传队随挺进大队转进时,在山东齐河境内的坡赵庄遇日寇突袭,他率队与敌血战,不幸阵亡遇难,年仅21岁。当年11月22日,《新华日报》报道了他的事迹:
(中央社讯)南开大学学生何懋勋,去岁离湘赴鲁西北任游击总司令部挺进队中校参谋。今年八月中旬,部队进攻距济南数十里之齐河。何氏组织武装宣传队,驻于距司令部十余里之某处,敌军探悉后,率队来攻,先将步哨击毙,何氏领导之宣传队,被敌重围,何率领队员抵抗,卒以众寡不敌。何氏及队员均壮烈殉职。
重庆《新华日报》报道(1938年11月22日)
何懋勋是南开的优秀校友,西南联大的抗战烈士。南开和西南联大从未忘记他!为缅怀他的事迹,西南联大学生刘兆吉在1939年就创作了两幕短剧《何懋勋之死》。如今,他是南开大学“英烈谱”中的一员,在清华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烈士纪念碑上也都镌刻有“何懋勋”的英名。
英烈碑(北京清华园)
三、何懋勋在长沙临大撰写的一篇逸文
其实,何懋勋除了诗作之外,他于1937年冬天在长沙临大学习期间还写过一篇记叙文,篇名《张伯苓先生》,最早发表于汉口出版的《抗日周刊》,但却因为种种原因,从未引起后人的特别注意,被历史烟云淹没了80余年。
笔者最近在进行西南联大历史研究时,意外地读到了何懋勋烈士的这篇“逸文”,不仅被他用2千字记载的张伯苓校长事迹所感动,同时对他抓住历史瞬间,给长沙临大留下珍贵史实的能力所折服!
湖南圣经学校旧址(1937年长沙临大校舍)
《张伯苓先生》一文将主人公刻画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读后给我留下了几个深刻印象:
1.当时的情况是南开被日寇炸毁,张伯苓爱子张锡祜(1911-1937)又牺牲在抗日空战中,形势令人沮丧。作者形象地还原了张校长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乐观态度。“我心里真愉快极了,绝不像许多关心南开的人所料的那样。有什么值得我伤心的呢?房子毁掉!算了!再盖更好的!”这与其“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的铿锵之言一脉相承,坚强意志何时读来都令人钦佩!
2.在1937年11月上海、太原接连失守的情况下,张校长对世界局势发展的深刻判断,极大地感染了民众情绪,坚定了人们的抗战立场。“我要提醒大家,目前的世界不是各人单开门独开户就行的,相互间都有着休戚相关的利害:法西斯有他们的集团,和平阵线也有着更广泛的连合,并不是除了中国世界上就只剩一个日本,可以听他去胡搅胡闹。”
张伯苓题词:允公允能
3.不断阐述南开校训“允公允能”的精神内涵,强调“公”“能”是人生修养的两大基本功。要在“公”心之下,“能”干实事,肯吃苦,一生肯吃苦,什么都可以成就!
4.这一次张校长在长沙临大的公开演讲鲜见于历史,而作者能抓住时机,生动记录了主人公的言行,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瞬间,功莫大焉。虽然演讲的时间没有明确表述,但综合各类史料,可以判断是发生在1937年11月中旬。
后经进一步查询,在《张伯苓全集》第三卷中也收录有一篇题为《抗战前途的观察》的演讲稿,记录者不详,时间标注为1937年11月17日,其内容与何懋勋所写的《张伯苓先生》极其相似,可以判断两篇文稿都是同一次演讲的不同记录。这也证实了张伯苓校长曾经在长沙临时大学发表抗战演讲的史实确凿无疑。明年将是张伯苓校长诞生150周年,这篇文章也为“张伯苓研究”提供了一个特殊视角。
四、结语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值此重要的历史节点,能够发现何懋勋烈士逸文《张伯苓先生》,以及张伯苓校长演讲《抗战前途的观察》,不仅可以对两位同样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前辈表达纪念之意,也可以借鉴前人智慧与历史经验,对当前的世界形势做出符合发展规律的判断,从而坚定不移地朝着“振兴中华,和平发展”的伟大目标前进!
(2025/7/12修订)
1937年11月张伯苓发表演讲的办公楼(现存)
附文一:
《张伯苓先生》(何懋勋)
在长沙圣经学校大楼的三层楼上,这算是临时大学里最大的一间讲堂了。看着壁上挂着的那两盏西班牙的壁灯和一块刻着“博爱”两字的匾额,不禁令人想起中世纪礼拜堂的严肃景象,每个听众的面孔都很装重、诚恳,无论是有椅子坐着的,或是挨在墙壁角落里站着的,大家并不焦急,会场中意外的安静,因为这将有一位受万众敬仰的老人就要出现在大家眼前了。
右旁的门开了,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出现了一位体格魁梧的老人。他穿着一件灰色长袍,戴着老光眼镜,不停地向着听众们点头微笑,笑容里充分地流露出他心中的愉快;要不是他头上那一撮短发呈现出斑白,人们一定要误会他只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壮汉,他便是南开学校的创办人张伯苓先生。的确,像张先生这样的身体,在中国恐怕再找不出第二个了。他已经是花甲以外的人,身体仍然这样魁伟,结实!记得在天津时他对我们说道:“只是这两条腿有些不济事儿,也难怪,身子太重,它们不太吃得住……昨天我又称过了……二百四十三磅半(编者注:约110.5千克),比去年又添了两磅半。”你说恨他切骨的敌人对于他又有什么法子呢?他一天比一天年轻,一天比一天更能苦干起来!你瞧他今晚精神何等饱满,甚至比前些年更高兴些。这一点是很使我们诧异的。他耗费了四十年精力一手创成的南开毁在敌人的炮火之下,他心爱的儿子参加空战被摔死……这一切难道还不够他这位六十四岁的老人伤心吗?为什么他今晚还是这么愉快呢?
在张先生自己的演说词里为我们解答了这个疑问,他说:“我心里真愉快极了,绝不像许多关心南开的人所料的那样。有什么值得我伤心的呢?房子毁掉!算了!再盖更好的!他们毁掉天津的南开,许多更活泼更有希望的南开又开始在各处成长起来。在四川,我们又添了一个小妹妹——南渝中学,大家有机会都可以去看看,还不用一年的功夫,无论在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一切都已经超过原来的南开多多了。事情只要去干,有什么不可以成功的呢?所以我说如果中国人个个肯像我这样的干,干什么都成。你说哪一件我们中国人比不上人家?你说我们拼不过日本小鬼?”
说到这里张先生高兴得笑起来,愈讲愈有精神,声音也愈宏亮!接着便讲到时局问题,他说:“谈到国事,许多人都说我乐观派,后来我向他们一解释,他们也都信我的了。前天我们几个在学校里开常会,散会后我又跟他们几位谈起来。我说这次抗战我们一定要胜利,毫无问题。上海失了算什么,太原失了算什么,难道就像赛球的时候,裁判员的哨子一吹说,‘The Game is over’?不是的,完全不是的。我们这一回的‘Game’还早着啦!打不完的!中国有这样大,这样多的人,就容他舒舒服服地进来霸占?划下一个圈子,说是中国人不许进去?没有这回事!绝没有这回事!而且现在我们何尝又失败了呢?这不正是我们预计得到的进展吗?我的弟弟张彭春说过:‘和他干!不要紧!只要我们先坚持六个月,一定有人出来讲话,有人出来帮助我们。’你们看,他说的话果然应了。到现在还不足五个月,苏俄的远东军不已经在满洲国的边境集中起来?我要提醒大家,目前的世界不是各人单开门独开户就行的,相互间都有着休戚相关的利害:法西斯有他们的集团,和平阵线也有着更广泛的连合,并不是除了中国世界上就只剩一个日本,可以听他去胡搅胡闹……我这样一讲,大家便都高兴起来啦!蒋梦麟先生原来说他身上有病的,居然马上也好了。但是,我劝你们大家每人回去写十封信,告诉你们亲戚朋友,叫他们不要害怕,中国最后是一定要胜利的!你们想,这不比给我们吃下一剂大补药更强得多吗?”
一讲到这里,听众们的确都已经兴奋起来,脸面上透露出希望的光彩。于是张先生便接着说:“你们看!真是好现象!我一进门的时候,我看大家都像是在想心思,一脸颓丧的劲儿;现在你们各人再互相看看,多有精神,多有希望……我在去年西安事变以前就跟你们说过,中国的确一天天好转了,真能够逢凶化吉!果然,蒋先生出来了,到现在全国已经打成一片,共产党也放弃了他们的主张……周恩来是我的一个学生,前些年我很不赞成他。虽然那时他已经毕了业,我自己还暗暗地给他记下了三次大过;可是这一回他真不错,据说这一回竭力要保蒋先生出来的就是他,因此我也就马上把他那三个大过一次取消了……”张先生讲得很幽默,大家都笑起来了。
最后他劝我们必须要具备两件修养的功夫:第一是“公”,第二是“能”。他说,无论是在学校,社会,国家,乃至世界里,不公绝对不行,如果个个人都为私,那前途便只有黑暗!中国几千来就是讲究“私”的人太多了,所以才弄得那样糟。还有,既做到“公”,自然也连带着做到“平”,无论做哪件事不平终归是不行的。目前的世界正在慢慢改进着,当然有一天总要走到“公”的路上去。其次,说到“能”,说“能”并不是希望要有多么大的技术的意思,我所说“能”,是要“能”干,肯吃苦,一生肯吃苦,什么都可以成就!
张先生不停地讲了一点多钟,窗外的天色已经昏黑了,但听众们的心里都得着一个新的启示,怀着一个新的希望。
注:原载于《抗战周刊》1937年第一卷十五期(1937年12月18日)
附文二:
《抗战前途的观察》(张伯苓)
《抗战前途的观察》
近几天来东北两战场,我军阵线因战略的移动,是不会影响抗战前途的,一般对国内外形势不大明了的人,不免发生一种惶惑的情绪,于是有不少汉奸,便乘机散布谣言,企图扰乱人心,这都是应该加以纠正和制止的。目前军事上的小挫,不足忧虑,而最后胜利是有绝对把握的。中日战争就好像一场赛球,第一局中国输了,公正人将银角一吹,这算是中国输了吗?不,这不算输,因为战局还要继续进行。中国抗战没有终止的日子,除非失地完全恢复。中国武器不如人,飞机大炮没有人家多,暂时的失利,这是我们自己早已料到的,也是世界各国早已明白的。但是我们精神好,明明知道武器不如人,还要争国格,求生存,不甘做亡国奴,一致奋起和侵略者对抗,并且决心长期抵抗,这一点就是中华民族的胜利,各友邦同情援助的原因。
上海抗战不到二星期,苏联和我们携手,订立互不侵犯条约了,罗斯福总统在芝加哥作狮子吼了,国联通过谴责日本的决议了,接着九国公约签字国也召开会议了,这是什么道理呢?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国争国格,下了抗战决心。有人对我说,九国会议依然是纸上谈兵,毫无成绩。我认为这种见解是错误的,日本不是始终诡辩对华侵略没有破坏九国公约么,不是主张中日争端两国不是两国间的问题,而是世界的问题?英法美等国能抱定了这一个观点,便是我们的胜利,九国公约的成就。中国当初决心应战的时候,本不打算靠别人来帮助,但是相信我们只要能继续抗战到六个月,世界上一定会起一个大变化,这个变化的严重,恐怕比1914年的时代还要惊人。中国人只要抱定了“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的决心,在三民主义和蒋委员长的领导之下,终能达到目的,什么战事上的失利,什么汉奸式的停战谣言,希望在座的诸君,个个负起纠正的责任,同时随时宣传抗战的最后胜利,便算尽了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1937年11月17日)
注:此文为张伯苓在长沙临时大学南开校友聚会上发表的讲演,参加者有梅贻琦、饶毓泰、江泽涵、杨振声、黄钰生、柳无忌、陈省身等。原载于1938年《南开校友》(第三卷),收录于《张伯苓全集》第三卷第37页。
声明:文章曾在“重走西南联大路”公众号发表,现经作者修订并授权本平台再次发表。为尊重何懋勋烈士,并使读者了解真实历史,我们在此完整呈现原文(整理稿),未作任何删减。请读者在阅读原文时注意历史背景,并自行判断细节的合理性与真实性。
作者简介
袁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5级校友,人生多有跨界,兴趣爱好广泛,文笔朴实耐看。退休后专注于文史研究,多篇成果被国家级、省市级以及清华大学媒体刊发。2023年,被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聘为“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特邀顾问。
发布于:天津市美港通配资-2024股票配资-最好股票配资-证券公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