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甲骨文书法爱好者而言,直接学习、临摹《殷商甲骨文拓片精选集》,无疑是明智之选。甲骨文书体并非单一,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若加以详细观赏分析,便能发现伴随商王、贞人的更替,书体出现分期分组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图片
正如董作宾先生所言:“甲骨文本身,有着二百七十三年的历史,它的书契,有肥、有瘦、有方、有圆,有的劲峭刚健,有顽廉儒立的精神;有的婀娜多姿,有潇洒飘逸的感觉。” 进而将殷墟甲骨划分出了五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字书法风格:雄伟、谨饬、颓废、劲峭与严整。《董作宾甲骨文江南好立轴》就体现出了“理解后的美才是真的美”的书学造诣。
图片
具体来讲,第一期即从盘庚、小辛、小乙至武丁时期,此时期的字以 “韦” 和 “亘” 两位史官(或称为 “贞人”)的作品为代表,“韦” 的大字雄伟壮丽,古拙劲峭,刚劲有力,显得纵横豪放,气势磅礴,类似于后世颜真卿的书风。“亘” 的小字则秀丽端庄,清瘦精进,于雍容典雅中透露出灵动之气。
图片
第二期,即祖庚、祖甲时代,此时期字的主要风格为谨饬工整,圆润秀雅,且大小适中,行款整齐,在凝重静穆中流露出飘逸的神韵。
第三期即从廪辛到康丁时代,其字的主要风格是颓靡柔弱,多显野逸草率,但也不乏 “虽潦倒而多姿” 之作,行气爽朗,烂漫天真,可视为甲骨文中的行楷。
图片
第四期,即从武乙到文丁时期,其风格为稚拙劲峭,一扫前期颓靡之风,在纤细的笔画中饱含十足的刚劲,峭拔耸立,如钢筋铁骨,“奇巧险峻,气势凌厉。” 尤其文丁时期,开始有复古倾向,故其字瘦劲犀利,潇洒自如,风采动人。
图片
第五期,即帝乙、帝辛时代。这一时期复古风气盛行,大字酣嬉淋漓,纵横奔放。尤其突出的是小字,结构严密,字距匀整,行款排列如同王羲之小楷,整饬隽秀,精致工稳,一丝不苟。《何青甲骨文字歌》显然就是取法这一甲骨书风。
在此,我们依据甲骨文字的结体、线条等不同特点,将甲骨文字划分为以下几个风格的书体类型,展开临摹训练。
图片
一瘦劲修长、爽直畅达
此类甲骨文书体,线条细巧清健,字形瘦劲修长,爽直畅达,以纵取势,并且具备直笔多、圆笔少、刚劲挺拔的特征。这类书体多见于断代分期的第一期、第四期。文字重心落在一根直画线条上。直画线条涵盖横、竖、斜、点等基本笔画,硬朗舒畅。圆曲之笔在这类书体中甚是稀少,直笔两头尖中间粗的笔画也基本不见。折画由诸多直画转折、连接而成。直画的刀意十分浓重。转折处的形态并非千篇一律,有的平坦温和,仿若圆曲之笔,有的圭角分明,锐气逼人,刀痕尽显,变化极为丰富多彩。
图片
在用笔方面,笔画较细,但笔笔有力,展现出一种坚挺而硬朗的书风。
在结体方面,左右、横向的笔画线条以紧敛为主,均向中宫靠拢,竖画则伸展放纵,统一服从于挺拔修长的整体格局之下。
孙过庭论及章法时说道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图片
临写这类书体,适宜选择中、长锋兼毫或羊毫笔,带着逆意入纸。起笔呈平圆或方折状,行笔要爽朗通畅,而少提按动作,收笔时可提锋平出,呈尖圆之态,但不宜过于尖锐露锋芒,要含蓄温润,保持 “不激不励,风规自远” 的典雅气息。
二沉雄圆浑,婉转流畅
这一类甲骨文字的点画粗壮浑厚且圆润,线条既含筋骨又现肌肉,字形较大,结体因字赋形变化多样,大小不一,长短不一,方圆不一。然而倾斜欹侧的情况相对较少,内部组合上显得相对紧凑灵活,气势开张,精神饱满。故而恣肆却不粗野,反而给人以天然未雕、朴质无华的感觉。依照董作宾的断代分期,这类书体在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较为常见,与商末周初的鼎铭书风相近。
图片
笔画特点方面。用笔粗重且圆润,运笔坚挺有力,雄壮浑厚,笔画多运用曲笔,两端略细而中间较粗的笔画更显中实和饱满。横画的连接处多以曲笔圆划进行处理。由于笔画均匀且粗重,为追求变化,在笔画的两端也进行了精心处置。
结体方面,“正” 与 “侧”、“聚” 与 “散” 相互生发,几个组合字构成时,它们字中各部件的穿插迎让关系更为紧密。章法布局方面,大胆留白,计白当黑,字里行间穿插迎让,行气贯通。
图片
临写时,应选取弹性良好的中长锋羊毫,运笔要沉重果敢,掌控好疾涩、快慢的节奏,裹锋铰锋并用,墨色枯润相间,写出浑厚华滋、雄壮苍劲、凝重朴茂的神韵。
三刚健挺拔,锐利奔放
此类卜辞的甲骨文字点画多露锋出尖,棱角分明,且向四周具有一定的辐射性,自由纵放伸展。而结体则有的疏散,有的紧敛。字体的大小,点画的方向,纵横的位置,因字而异。
图片
这类书体主要分布于董作宾断代分期的第一期、第三期及第四期书风中。有的点画两头呈尖状,有的点画只是一头呈尖状。无论是起笔还是收笔,都侧重于刀锋锐意。
无论是横竖直画,还是斜曲之笔,都极尽伸展、奔放、飘逸之态,无形之中相互顾盼呼应,情趣大增。笔画相对较细,多为露锋。露尖的笔画,富有变化,中间稍粗亦十分自然平稳,刚健瘦劲。多数曲笔带有折意,形态极为自然精到,颇具匠心。弯画的弧度减小,又使笔画具有一定的张力,极大地提升了文字的美感。
图片
文字的结体大小、长短变化精妙。有的字体呈扁方,有的呈正方,有的呈长方,有些文字部位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而这些三角形为整篇增添了诸多尖气锐意。
章法方面大小错落,疏密有致。由于字与字之间的疏密不同,而每一行中的字并不在同一垂直的重心线上,因而产生了摇曳多姿、跌宕起伏的效果。
临写此类风格,适宜选择富有弹性的中长锋兼毫笔。用笔要坚挺劲拔,爽健朗利。需要注意的是,书写这种起收笔有锐气即两头尖的笔画时,要把握好分寸,避免枯寒刻薄,尤其是两头尖中间粗的点画不能写得如 “柳叶” 一般僵板,要展现出书写线条的自然性。
图片
四严谨端庄,小巧秀丽
这一类书体在断代分期里,各期均有出现,在第二期、第三期、第五期书风中尤为显著。甲骨文书体的文字,整齐排列,行款井然有序。无论是文字的大小,还是点画的长短,都没有过度的伸展放纵,平稳端庄,显得极为工整方正。
远古贞人在整饬工致方面下了苦功,不仅契刻极为精到,而且字体细巧、温润,充满书卷之气。以书法的眼光来审视,这类卜辞在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合理、规整、精工、统一的秩序之美。
图片
用笔方面,藏锋多于露锋。弯画用笔以短直线组合,有些字的弧形转折处,多用短直画衔接组合。即便是用笔多露锋者,也能适度而为,做到含蓄收敛,明显有别于其他书体。另外,竖画和横画长短比例接近黄金律,字形修长俊美。
结体取势上采用纵向伸缩的方法,适当将字拉长或压扁,以实现体式的变化。主体构成为长方形,偶尔有特长形和方字、扁字,打破常规,以显变化,既产生了节奏对比的艺术效果,又突出了工整秀丽的风貌。
图片
章法上采用竖式布置,整体呈长方形,字字行行重心不失,气息通畅。字形端庄工整,不刻意追求跌宕起伏。刻辞行款纵向、横向分布,段落安排巧妙设置,字距疏密得当,字群穿插避让,产生了拓片整体气息通畅、齐整爽朗的效果。
此类风格临写时,要用力均匀,速度一致,节奏平缓,如同后世 “铁线篆” 的笔法,线条粗细均匀一致,结构空间匀称,展现出谨饬工整之美。当然,书写中的用力均匀,速度一致并非绝对,其中仍存在极为微妙的提按、轻重、疾徐变化,方能在静穆中见生动,工整中见变化,“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美港通配资-2024股票配资-最好股票配资-证券公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