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7年至今,甘肃省已经出土了6万余枚简牍,加之历年来文物工作者对这些简牍的深入研究,也为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对于普通的观众而言,那些写在简牍上的文字,还原了汉代河西走廊的烟火气息,记录了当时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即使跨越了千年,仍会有所感触。而这种感触,在博物馆三楼的“边塞人家”展厅,会更加明显。
其实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大量的中原汉人便一路向西进发,在河西走廊安居乐业。透过简牍上的文字,我们得以知道,那些年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比如“元敞致子惠书木简”就记录了一位“穷得没裤子穿”的倒霉蛋,因为不好意思在众人面前开口,所以只能通过书信这样相对私密的方式向朋友借裤子穿。
比如多件写在木简上的“请假条”,毕竟工作压力大,请病假是很正常的行为。当然官府对于请假也是有要求的,特别是没有请假就擅离职守,就会受到处罚。比如“私归田舍木简”就提到了一位因为擅离职守而被处罚的官吏。
再比如“乞归伺父木简”,写它的这位仁兄为了照顾老父亲,他申请提前退休回家。汉朝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国家,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份申请,自己提前退休的梦想就实现了。
因为短视频时长的限制,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些写在简牍上的有趣故事一一道来,只能提醒大家来兰州旅游打卡博物馆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甘肃简牍博物馆,不要错过“边塞人家” 这个展厅。
当然,更期待的是在未来能够通过考古发掘出更多珍贵的简牍,让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文字了解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我们”,生活的究竟是怎样,从而让我们更加沉浸式、代入式感受千年丝路文化。
起点新闻记者 杜鹏 敬泽昊
发布于:北京市美港通配资-2024股票配资-最好股票配资-证券公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